0%

申请博士留学笔记

申请博士留学笔记

​ 陶瓷原则

​ 诚实–明确拒绝,或者明确地接受。要有交代。

城市,学校档次,学校毕业要求,导师人品,科研水平与条件(实验室与经费)

最好确定三个导师

联系导师时间

1.6-8月(简历+自我研究方向+兴趣)

2.9月面试

3.招生简章出来时

4.撰写博士计划书时(咨询研究方向,与导师结合)

5.报名之后

6.考试之前

7.录取后

注意事项

表达报考意向,提前想好答案,谦虚

材料

专家推荐书2-3

博士计划书

成绩单与获奖情况

硕士论文摘要

报名登记表

面试(不要花哨)

口语+专业课+自信

美国全奖学金

assistantship(需要做科研或教学助手,全奖,包括保险,学费,津贴)

fellowship(要求严格,GRE>330,全奖,包括保险,学费,津贴)

scholarship(仅仅的补助)

5-8月 语言成绩与GRE,陆本,陆硕成绩的WES验证

9-11月 陶瓷

9-12月 CV WS(写作样例) PS/SOP(个人陈述)

12月-1月 提交申请

PS/SOP(个人陈述)

科研兴趣,目的,规划

WS

毕业论文或期刊论文

CV

4-5页,参与的各种经历项目

推荐信(强推,普推)

top5-20 选5所

20-50 选5所

50-100 选5所

套磁(尽量match导师背景)

不要因为被拒而过度怀疑自己

岗位制博士申请经验-来自一位同学

原创 一位同学 不排版的考研狗水卓 2023-12-09 18:06 发表于天津

申请结束了一个多月了,应卓姐的邀请总结一下这段岗位制博士的申请经验。

背景:临床医学四非本硕,GPA很低,科研经历多段,文章一篇8分一作,两篇6分和两篇预计5分上下的在审,雅思6.5(6)。读博的动机主要是出于对科研的兴趣,同时希望在读博生活没有经济压力的同时环游欧洲,所以我只申请了研究水平和收入均不错的瑞士,瑞典,丹麦,挪威和德国的岗位。时间线是从8月份上完德语课开始申请,投了7个岗位,等面试加面试一直持续到11月份拿到offer结束。

择校/择导:很多同学会很关注qs软科等排名,但博士课题的水平其实和学校排名的关系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这一点在学校众多的德国尤其显著。qs1000+的课题组也可能是诺奖团队,海德堡慕尼黑这种德国第一梯队的院校也可能有又穷事又多的课题组。所以与其说是择校不如说是择导。同时,众所周知,欧洲phD第二看重(第一自然是connection)的就是match也就是既往研究与岗位匹配度,所以为了尽可能地少做无用功,我建议从一开始就检索研究方向内的导师进行套磁,同步通过给组内成员发邮件加国人前辈v等方式做好组内情况考察。就我向前辈们取经得来的经验而言,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包括:①组内的产出及潜力,这也包括了组内的equipment,举个例子,医学方向比如流式细胞仪,共聚焦显微镜,冷冻电镜,单细胞测序机器等,在各自的研究方向属于高水平文章的刚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大家想必都明白。同时也要看组内近三年文章发表情况,以老板为通讯,以博士及博后为一作的文章水平。这里提一嘴我先前的一个offer,老板CNS挂名许多,H指数刷到了80+,但实际上组内自己的文章没两篇,这种就需斟酌;②组内的氛围,这个其实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从开始就是奔着海归经历回国去的,有发表高水平文章的硬性需求。所以只要能拿到一作的高水平文章,老板push这件事其实不必那么排斥(尤其华人老板)。不过这类人其实更适合去美国(及瑞士和国内头部课题组),因为欧洲的劳动法普遍落实的很好,工会的存在又给予了每位工人维权的能力,就算你是卷王也得躺下。对于和我一样想躺平的同学而言,北欧人最爱谈的life work balance就显得尤为重要,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压力,愉快地享受探索科学的过程,需要自己多下功夫去旁敲侧击地询问组内和临近课题组成员,或在面试中感受;③待遇。这件事是我个人很看重的一件事,薪酬,休假,工时,当地食宿的消费水准,都在需要考虑的范围内,毕竟这关乎你这2-5年的生存质量,在各个学校的网站及媒体里都能找到相关介绍,大家可以按个人需要进行考量。这里仅提一下,除了不免学费的英国我不了解外,瑞士的收入和消费都是欧洲最高的,其次是挪威收入也非常可观,然后是丹麦,瑞典,荷兰等。各个国家的休假都够用,工作时间也大差不差,具体可以移步移民区博主。

说了这么多关于选择课题组的内容,然而实际情况是除了那些大佬,多数中国同学其实并没有很多选择的余地,通常是有学上就已经万幸了,接下来谈谈如何拿到offer。

个人背景:岗位制申请最重要的一点,个人背景,主要包括的三个方面,排名不分先后缺一不可:科研背景,语言水平以及个人性格,除此之外还有人种,国籍,海外经历等其它因素。①科研背景主要是通过动机信与cv两个材料来给对方初步了解你的机会并通过面试进一步展示。材料准备可以略有夸大但务必真实,导师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欧洲的圈子也不大,不要试图蒙混过关给自己和以后的中国同学埋雷!!!这部分一般而言导师们更关注的是你的既往经历与项目的匹配度,相似度,所以经历绝非越多越好,详略得当的cv才能更吸引人。我申请的岗位很少,所以有充足的精力针对每一位导师进行精修,着重展示与项目匹配的科研经历,其它经历以一行带过甚至不提。动机信也是同理,在一页A4文档里,堪堪放下300-500个单词(两三页的动机信很容易被太长不看),需要展示你的基本信息,科研经历,对对方课题的理解,以及自己和项目的匹配,所以务必精简,删掉没用的话。②语言水平,我的语言水平很一般,发音还算标准,但单词量十分匮乏,第一次雅思裸考考了6(5.5)的水平。在小红书上找了个私教一对一练了几节口语后敢于张嘴。考雅思的攻略有很多,我一个菜鸡也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水卓的雅思备考攻略。但这里需要提的是,欧洲理工医申请除了英国,雅思水平要求普遍不高,德国只有两所学校要求雅思成绩,挪威瑞典要求一般是6.5,瑞士没有明确要求。③个人性格。首先请大家想一下,在岗位制博士竞争如此激烈的前提下,欧洲的导师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地要一个中国人?身为一个中国人,想去欧洲进行博士学习要适应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导师其实是很怕你中途因为没钱/精神压力/思乡等因素quit的。所以你要展现的包括:1)你的读博的动机是纯粹的。受到国内科研人员的待遇,高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有很多同学会羞于启齿自己做科研就是因为想做科研。我曾带过一个中国医大的师妹,我跟她说做科研就是为了单纯地做科研,她居然问我被谁洗脑了?不是为了博士title和医生职业生涯顺利吗?这让我感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同样地,也会让外方导师觉得你并非良选。2)你可以参与teamwork及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愿意招中国人的课题组多数都是比较国际化的组,所以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接受度很高,同时这也要求你能够参与进他们的团队协作中去。3)你能够面对读博期间的种种压力。这件事情其实对土硕没什么好说的,我觉得绝大多数没有延毕的土硕都能处理得了压力。与我们相比,欧洲的压力真的只是小儿科。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结合生动的例子如实阐述自己抗压能力即可。后面的面试将详细展开。

面试:在按照前述的材料准备,背景基本合格的情况下,投了数个或数十个岗位后,你就应该拿到一些面试了。面试的具体问题小红书上有太多攻略我不赘述,仅陈述一些个人经历,仅具备参考价值不具有普适性。我个人感觉相比于中美,除了瑞士外的欧洲组普遍是比较佛系的,他们看重你的科研潜力,但也在意你的身心健康,希望你以一种工作生活平衡的模式来开展研究。

所以一系列的高频问题是:How do u balance your work and life?How do you release your pressure?这里,我讲述了我硕士期间当牛做马通宵做实验的经历,聊了临床科研两手抓的奋斗思维,并表明了希望跳出这种模式的意愿,外方导师笑着跟我说,在我们这你不需要在晚上做实验,我只希望你能按部就班地做我们的项目,并能获得真正的快乐。然后他们又问我怎么处理这些压力,you know,科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实验结果不会总按照我们的意愿走?我说我在中国面对过很大的压力,我通常以玩电脑游戏以及hiking缓解压力,挪威以滑雪王国著称,在未来我也希望尝试感受滑雪的魅力,并以此释放压力。在我提到skating这个单词的时候,我可以明显地看到那个挪威人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是真的在发光。(在我面试后的评分表里,那位挪威PI给了我非常高的评价,跟挪威人聊滑雪真的好使)。就像和瑞典人聊ikea一样,你要表现的是你和他们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是可交流的,有共同话题的人。

第二批高频问题:Are u good at collaborations?科研工作中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跟他们讲了我先前contact with MD. Anderson经历,虽然没有实际结果与合作,但和对方课题组聊的很愉快并交流了该方向的进一步发展方向。这里也可以说一说自己硕士课题组内的合作,自己作为负责人对接的项目等。

基本就这些,祝大家都能拿到心仪的offer。

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